山西,表里山河,锦绣之地,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,人杰地灵,古韵悠远,从人类起源到黄河变迁;从民族融合到长城绵延;从古建之光到晋商之路;从红色之火到非遗精粹,山西囊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精华,正所谓游山西就是读历史。游学山西,一起走近山西,走进山西。

 



从本月起,山西文博会将联合推出【文博游学之旅】系列栏目,包含直播分享、专题解读,数字呈现,推介文博游学线路,详解山西精粹文化,一起畅游山西大地。

 


 



斗转星移,沧海桑田,带走一个个辉煌时代,但历史的风华并未散去,它镌刻在典籍中,凝固在文物里。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,各类文化遗存丰富,形成了中华文明产生、发展、壮大的完整序列。作为保护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殿堂,博物馆是连接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桥梁。山西共有197座博物馆,趁秋日正好,赴一场博物馆之约,在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里,领略五千年中华文明之辉煌,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


 

博物馆概览:气象万千通古今

 



说起山西的国宝,无论体量还是名气,山西博物院的藏品都首屈一指。青铜、瓷器、石刻、造像、壁画、书画……从史前跨越明清,50余万件古代遗珍诠释着山西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。

 





与山西博物院为邻,山西地质博物馆收藏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岩石、矿产、古生物化石珍品及世界各地的矿物,堪称“地质百宝盒”;中国煤炭博物馆作为全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、标本文献、资料的收藏中心,带你遨游奥秘煤海;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碰撞,在大同博物馆写下壮怀激越的史诗;临汾博物馆带你探寻人类起源,触摸“最早的中国”;晋国博物馆拥有商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,比秦始皇陵的车马坑还早600年;在运城博物馆,看“世纪曙猿”掀开人类起源说的新篇章,西侯度燃起人类文明的第一把圣火;藏在“红灯笼”里的太原博物馆再现“锦绣太原城”盛景;扫黑扫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青铜专题博物馆——山西青铜博物馆;还有依托纯阳宫、文庙而设的山西古建筑博物馆、山西考古博物馆等等,博大精深,座座精彩。

 



许多“独特”的博物馆亦在各自领域绽放华彩。方寸之间,气象万千,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展示与徽派砖雕齐名的晋派砖雕技艺;从古兵器展示到刀剑铸造,平遥文涛坊古兵器博物馆以冷兵器的寒光利刃连通古今;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,千盏古灯与月同辉,映照古人生活;山西三晋奇石博物馆,天然奇石烹制“满汉全席”,栩栩如生几可乱真……



 

山西博物院:鸟尊雄姿表心愿



 



山西博物院建于1919年,位于太原汾河西畔,占地面积11.2万平方米,主馆造型如斗似鼎,象征着丰收富足、安定吉祥。展陈以“晋魂”为主题,分文明摇篮、夏商踪迹、晋国霸业、民族熔炉、佛风遗韵、戏曲故乡、明清晋商7个历史文化专题,以及土木华章、山川精英、翰墨丹青、方圆世界、瓷苑艺葩5个艺术专题。在这里,你可以按图索骥,展开属于三晋大地的恢弘画卷。

 



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,晋国霸业展厅展现两周时期三晋大地风云变幻及青铜艺术华彩,作为晋文化源头的象征,山西博物院的“镇馆之宝”晋侯鸟尊就位于此厅。



 



晋侯鸟尊出土于临汾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,以伫立回眸的凤鸟为形,高39厘米,长30.5厘米,尊体丰满,高冠耸立,圆目钩眉,两翼上扬,双腿粗壮,爪尖略蜷,尾部下弯变形为象鼻向内卷曲,象眼象嘴活灵活现,与双足呈鼎立之势。鸟背依形设盖,小凤鸟作盖钮,与回首大鸟呼应。身上饰有细密鳞纹,翅膀足部装饰云纹,尾部为羽翎纹。设计之精巧,器形之精美,实为中国青铜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品。

 



以凤鸟为形,源于“凤鸣岐山”的典故。相传周文王时期,岐山便有凤凰栖息鸣叫,这被誉为祥瑞之兆。武王伐纣大业功成后,凤鸟崇拜进一步加深。不过当初鸟尊出土时,远没有现在光鲜。盗墓者狂采滥炸,鸟尊被炸成100多块碎片,考古工作者不得不采取“套箱”的方式连土带残片一并带回,经过两年的精心修复才使她重见天日。

 





如此重器,功用如何?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《周礼·春官·司尊彝》记载,周代祭祀时需用礼器“六尊六彝”,鸟尊就是其中之一。内刻铭文“晋侯作向大室宝尊彝”也道出了她的尊贵身份——晋侯燮父为宗庙祭祀做的礼器。“桐叶封弟”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,西周初成王将弟弟叔虞封到古唐国,叔虞之子燮父继承封地,因城边有晋水,改“唐”为“晋”,这在晋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,需昭告祖先,祈求庇佑。鸟尊应时而生,盖顶小鸟抬头仰望大鸟,似在向祖先真诚祈祷,而“双鸟和鸣”也表达了燮父怀柔众邦、招徕贤臣的心愿。

 

 

 

除了鸟尊,以下瑰宝重点推荐:侯马盟书,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,忠实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,书写于玉石上的文字运笔娴熟流畅、字形活泼多变,是中国最早的毛笔字;虞弘墓石椁,墓主人虞弘为鱼国“外交高官”,出使北齐时被留任,相继在北齐、北周和隋三朝为官,其汉白玉石椁上的浮雕彩绘图案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,虞弘墓是我国第一座有确切纪年反映中亚古国最集中、最丰富的实物资料,入选“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“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”;还有胡傅温酒樽、兽形觥、庙底沟彩陶罐等,无数珍品,待你驻足。

 


山西青铜博物馆:小盘巧纳大智慧

 

 


 



扫黑扫出一座博物馆?这不是天方夜谭。2018年1月,中央部署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山西省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战果卓著,2.5万余件文物历经劫难辗转回家,其中商周青铜器价值重大,山西青铜博物馆由此诞生。

 



山西青铜博物馆位于太原市长风商务区中央文化岛上,为山西博物院分馆,总展示面积1.1万平方米,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青铜专题博物馆,共展出文物2200余件,上起陶寺,下至秦汉,跨越整个青铜时代。基本陈列主题为“吉金光华”,“吉金”就是青铜器,青铜器在最初铸造出来时呈金色,因此称为“吉金”。共分三部分:“华夏直根”讲述青铜器背后的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、发展中的特殊地位;“礼乐春秋”阐释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;“技艺模范”反映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先进技艺和卓越贡献,荟萃晋系青铜文物精华,全面展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。



 

艺术造型构思巧妙,图案纹样匠心独运,随着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变革,晋系青铜器在春秋中期后达到巅峰,晋公盘就是代表作之一。



 



晋公盘,2600多年前晋文公为长女孟姬特制的嫁妆,不论制作工艺还是历史文化,都极具研究价值,呈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。晋公盘口径40厘米,重7000余克,盘内底部中央是一对盘绕成圆形、将水鸟围在中间的精美浮雕龙,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金龟散立四周。再向外延,是三只圆雕跳跃青蛙和三条自在游鱼。最外圈则是四只蹲姿青蛙、七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乌龟。最令人叫绝的是,盘中所有圆雕动物都能360度转动,鸟嘴可启闭,乌龟头可伸缩,注水入盘,动物们会在水流冲击下自动旋转,铜盘恰似一方池塘,生机盎然,妙不可言。此器何用?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在宴前饭后行“沃盥之礼”,盘是接水的容器,类似于今天的洗手盆。短短的盥洗时光如此富有情趣,古人的精致生活可见一斑。

 


在铭文中,晋文公详细追溯了唐叔虞、晋献公的丰功伟绩,并自述谨遵先祖遗训、建立显赫功业的雄图大略,还写下了对女儿孟姬的美好祝愿,希望她嫁到楚国后管理好家室佐助晋国。一件穿越几千年历史烟云的陪嫁品,不仅让我们惊叹于其顶尖的铸造工艺,也让我们看到了晋国盛世,看到了晋文公的舐犊情深,价值不言而喻。

 










再再来看看古代“黑科技”雁鱼灯,外形为一只体态优美的大雁衔着一条肥硕大鱼,由雁首、雁身、灯罩、灯盘组成,均可拆卸,便于清洗。灯盘和灯罩可转动开合,既能挡风,又能调节光线。灯火点燃时,烟会通过鱼和大雁的颈部传至盛有清水的大雁体内,起到降低污染、净化空气的作用,如此超前的环保意识令人啧啧称叹!还有获得国家文物局“田野考古奖”一等奖的伯旅父簋、西周青铜礼器中最华丽的铜壶之一晋侯(臣斤pi)壶、反映奴隶社会两极人生的刖人守囿车、山西迄今为止所见的西周最早青铜器义尊等,红斑绿锈,琳琅满目。

 



走进山西青铜博物馆,让这些神秘、高贵的国之重器,带你走进礼乐传承的青铜时代。